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壤塘县以“六个壤塘”为抓手 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发布时间:2023-12-29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重在执行。

今年是壤塘的干部执行力提升之年,在倡导“创新+落实”的主旋律下,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今年6月,中共壤塘县委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首次提出“弘扬壤塘精神、凝聚壤塘力量、跑出壤塘速度、开创壤塘模式、捍卫壤塘荣誉、加速壤塘变化”的“六个壤塘”发展思路,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弘扬“壤塘精神”激扬奋进之力


壤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与川西北高山峡谷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偏僻险峻成为这片土地的代名词,骤变的高原气候让辛劳艰苦成为这里居住人的常态事。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奋斗故事、一项项精准落地的惠民举措、一场场循序渐进的脱贫战役不断打破外界对壤塘的固有印象,“地处偏僻思想不保守,条件艰苦工作创一流”的壤塘精神也从中孕育而生。

壤塘村的变迁就是壤塘县发展的缩影。过去,村里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村民生活经济来源单一,加之交通不便,电力、通讯输送难等困境导致该村的发展寸步难行,是典型的“三无村”,然而,迎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壤塘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村。探究其背后隐藏的乡村治理“密码”,第一书记杨晓英深有感触。


2017年,还在哺乳期的杨晓英毅然决然参加壤塘县开展的继续选派一批第一书记助力贫困户较多村脱贫的攻坚行动。到壤塘村任职后,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杨晓英组织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云端农畜产品专业合作社,尝试以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纽带,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2019年,仅牦牛肉制品一项,集体经济年收益达30.34万元,55户贫困户户均分红3545元,非贫困户累计分红7万余元,解决群众就业30余人,发放务工费30万余元;种植云端土豆75亩,解决临时性就业80余人次,发放务工费13.4万元……当年,壤塘村整村顺利脱贫,还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杨晓英只是壤塘县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还有着无数像她一样的“壤塘人”前仆后继,从高山牧场到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他们躬身奋斗的身影,在这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始终秉持“地处偏僻思想不保守,条件艰苦工作创一流”的壤塘精神。


五年的攻坚,全县累计完成39个贫困村退出,2136户10300人减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560元,增长到2021年的9760元,县域内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并连续3年在四川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被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于2020年2月高质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生动展现了“壤塘精神”的深刻实践。

凝聚“壤塘力量”增强团结意识

“他们常常翻山越岭地来看我,就像家人一样帮助我。”壤塘县上壤塘乡查卡村81岁的村民恩波灯说起联系干部,不禁竖起大拇指,感动不已。

12年间,壤塘县先后以“7+2”零距离亲民、“四大五访”活动和“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抓手,通过干群“结对认亲”的方式,逐户与结对群众对接,一对一上门认亲深入推进群众工作,干部群众之间早已结下深厚的情感。


在田地间,在牧场上,时常可以看见胸前佩戴党员徽章的身影与农牧民一道挥汗如雨,耕地、埋肥料、播种子。他们带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开“坝坝会”,一次次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把百姓诉求一点一滴记在心上、一条一款研究解决、一件一桩抓好落实。

始终牢记在党旗下的郑重承诺,无论在什么时刻,全县党员干部都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凝聚起强大的“壤塘力量”。


“壤塘养育我长大,现在到我回报的时候了。”青年返乡创业大学生泽丹娜姆毕业后不当白领当“缝娘”,带领壤塘云端缝纫合作社的学员吃上“手艺饭”,配合合作社组织当地老百姓进行分期缝纫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已有700余人掌握基本的缝纫技术。宗科乡43岁的村民王托,在土地分散的局限中“抱团取暖”,带领村民们发展集木耳、蜂蜜、油菜、牦牛养殖等多元化的集体经济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土致富带头人。

“我们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但心早已归属壤塘。”三次援壤的绵阳干部张澍道出了所有援建干部的心声,他们来自绵阳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浙江,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在教育、医疗、产业各个领域倾情奉献着所有。


这就是壤塘力量!因为身处同一片土地,共在同一个家园,心怀同一个梦想而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合力。下一步,壤塘县将加快推进“人才强县”,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真心实意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着力形成人才汇聚、人才回归、人才兴业的良好格局,为凝聚“壤塘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跑出“壤塘速度”争先跨越赶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经济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壤塘来说,只有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铆足“一天当作三天用”的干劲,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闯劲,实干担当、拼搏进取,跑出“加速度”,才能确保在“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换道超车的强力追赶中实现跨越。


自2022年壤塘县首次设立“骏马奖项目”“蜗牛奖项目”开始,奖项的颁发就成为全县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乎到壤塘文化旅游、市政设施、交通建设、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关乎到当年壤塘项目是否跑出了“速度”。

“最终考核结果将与该部门年底考核挂钩。”据该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设置奖项是为督促项目进度,保障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项目资金的质效水平。期间,将按照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拨付进度等对业主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要素保障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得分高则获得骏马奖进行加分,得分低则获得蜗牛奖进行扣分,以督促重点项目全速推进。


“部门间、同事间都在比谁为群众办实事多,办好事多。”壤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支部委员李华波介绍说。近年来,该县各乡镇、各部门践行“三干”要求,争当“三牛”干部,干部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2023年作为深入推进“干部执行力提升之年”,壤塘通过大力推行“六化工作法”,严格实行重点工作“三天之内责任单位报告办理情况、五天目督中心进场问效、十天纪委监委进场问责”等制度,倒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快增强以“决策理解力、思维创新力、重点把握力、任务担当力、举措落实力、高效行动力”为关键的执行能力,以高速执行支撑高速发展,全县营造争做“壤塘速度”的推动者、竞赛者和提升者的良好竞争局面。

开创“壤塘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今年6月19至20日,阿坝州非遗保护工作现场会在壤塘召开,迎来该县产业发展的“高光”时刻。会议全面展示了壤塘县建设“藏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手工艺发展中心”的辉煌成就、“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和“四人+四品+四走”的成功经验,让非遗保护传承“壤塘模式”大放异彩,得到了国家、省、州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点赞。

近年来,壤塘县锚定建设“藏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手工艺中心”目标,坚持以文化人、文旅融合,始终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壤塘的重要抓手,加快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努力走出一条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文旅品牌迅速提升、文旅经济整体跨越之路。


目前,全县已建立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等非遗传习所46个,带动3000多人吃上“文化饭”。唐卡、擦擦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中屡获金奖。非遗文化还与动漫、瓷器、康养等融合发展,擦出时尚火花,走俏文化市场,22个“飞地”传习所落户上海、杭州、江西等地。

未来3年,壤塘县拟投入3.4亿元实施45个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强化要素保障,重点打造非遗传习创业园、格玛热民族手工艺中心一期及3个非遗工坊、壤古温泉旅游特色小镇和“壤巴拉节”等品牌,大力推动非遗传承人实现从牧人到“门人”到艺人再到匠人的人生转变,非遗产品实现从作品到商品到艺术品再到收藏品的价值提升,让非遗文化从牧场走到园区、走出高原、走进全国、走向国际,让非遗保护传承“壤塘模式”持续为壤塘赋值增能。


且从非遗保护传承的“壤塘模式”看壤塘。壤塘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强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系列创新,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水平,在“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中创造了壤塘经验,开创了壤塘模式。

捍卫“壤塘荣誉”提振发展信心


近日,扎西娜姆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这是她继今年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后的又一殊荣。

年仅24岁的扎西娜姆拥有多重身份:壤塘县阿如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轮藏药浴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政协第十五届阿坝州委员,壤塘县人大代表……不得不说,这位“95后”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壤塘荣誉”。

“每天要给自己扎上十几针,从中去感受进针时的力度、深度,这样才能知道病人的实际感受。”2015年,扎西娜姆正式开始学习传统中医药学,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坚持,潜心钻研传统医学,并将非遗藏医学与中医融合,把知识转化为催生产业发展的动力,带领近60位学员端上“非遗饭碗”,实现创收600余万元。

2019年,壤巴拉文化产业园被定为“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园区”;2022年,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入围“金熊猫”奖先进集体。

这个喜报不仅鼓舞着群众士气,也连着壤塘荣誉。仅仅今年,壤塘青年桑州当选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壤塘县藏洼寺寺庙管委会荣获“记一等功公务员集体”;壤塘县再次获得“全省平安建设表现优秀县”称号……

荣誉从某个人到壤塘县,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更是一个地方集体气质的体现。壤塘,是4.8万干部群众之壤塘,是4.8万干部群众之家园。捍卫“壤塘荣誉”,似乎更是一种职责所在、使命使然,4.8万干部群众也将继续争做“壤塘荣誉”的珍惜者、捍卫者和创造者。

加速“壤塘变化”提振发展信心


走进蒲西乡斯跃武村,只见宽阔平坦的村道上,一排排精美民宿比邻而坐。“以前我们村大部分是草房土房,现在家家户户是石砌的‘小洋房’。”如今,能靠自家民宿实现家门口就业,斯跃武村村民仁真板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仅仅是壤塘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过去,壤塘经济基本为单一脆弱的传统牧业,靠天养畜、自然游牧,生产力水平低下……如今,古老村庄旧貌换新颜、大道如虹连接千家万户、产业兴旺的图景徐徐展开……壤塘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人们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产业方面,放眼望去,热布卡村流转300余亩土地,建起农旅结合示范基地;康垄村建起了农畜专业合作社,让鲜奶“走进”餐厅;修卡村建起了巧妇新兴合作社……一个个村庄的嬗变,无不折射出壤塘县积极发展多元富民特色产业、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印证。

相较产业变化,在壤巴拉大地上,可以说最先建起的楼房就是学校,最先美起来的地方也必定是校园。壤塘县10年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占民生资金的21.7%,新改扩建“花园般”中小学校12所、幼儿园51所,新增学位6100个,幼儿园实现了从城关到乡村全覆盖的华丽转变。从“软件”入手,实现了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的美好蝶变。


再谈医疗,从第一个卫生所建立至今68年来,壤塘县不间断提高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诊疗环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能够切实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看病有补助,医疗有保障”已成为壤塘县农牧民健康保障的真实写照。

下一步,壤塘还将持续推进县域医疗资源集约化、专业化,建立“1+2+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打造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建设完善县域内信息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建成能满足全县分级诊疗的县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构建县域内医疗卫生智慧服务体系。


扬帆起航风正劲,乘势而上谱新篇。下一步,壤塘县将继续以“六个壤塘”为抓手,大力实施“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最终迈向2027年、2035年两大阶段目标,成功打造县域经济“3.0版本”,高质量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壤塘而不懈奋斗。(县融媒体中心刘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