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壤塘四大传统村落——民居

发布时间:2022-10-28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壤巴拉作为安多、嘉绒、康巴的文化交融地,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四个传统村落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中壤塘镇壤塘村

在气候、海拔等条件的影响下壤塘村的村民们集众人的智慧,建造出了一种别具风格的高原民居。


该民居为三四层的石木结构,朝向南向或东南向,平面方正,外墙坚实,依山形地势而建,方形平顶,平面略为错开,形成体块搭接,各翼以厚实的矩形的块体为基调,耸立而上,逐次收合。在土黄或深红的墙面上嵌上梯形的黑框小窗,建筑者用鲜明的线条,整齐的韵律,表现着村民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者对生命的理性和脱俗。


以四层碉房为例,其典型布置是:底层原来以饲养牲畜为主,现主要堆放杂物。二层为灶房和贮藏室,三层为卧室,顶层设经堂和晒台。楼上主要房间铺设地板,人席地而坐,屋中间有一小天井贯通楼层,作通风采光之用,各层之间以独木梯相连。底层一般无窗,只设通气孔,二层以上窗口宽大明亮,排列整齐。墙身上窄下宽,厚实庄重,有明显收合。整座碉房外形简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一片生机勃勃。

茸木达乡茸木达村


茸木达村传承着安多民族文化形态。它静穆地站立在青山绿水之间,沐浴着日月光华,接纳着山川灵气,一石一木都浸透了藏族古建筑的雄风石韵,反映了壤塘人民豁达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和民族的伟力,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这里的民居建筑,大部分为二三层的石木结构,主要依据山形地势而修筑,建筑格式为方形平顶,平面略为错开,形成体块搭接,各翼以厚实的矩形的块体为基调,耸立而上,逐次收合,向着棒托寺的方向,表达人们对信仰的诚挚。

吾伊乡修卡村

公元1771年,阿西土司选址官寨之地时,看中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修卡,将官寨建与此地。解放后房屋被分配给贫困农牧民。


悬天藏寨位于吾伊乡东南,座北朝南,屹立在长江支流杜柯河西岸的山坡上。整个寨子依山而建,三面临崖,地势险要,古来就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与西藏的雍布拉康媲美。修卡是藏语音译而来,原意是“柏树出生的地方”,即为柏树的发源地。当地人传说此山形与“神鸟”(凤凰)相似,修卡寨位于凤凰嘴上,故修卡寨也叫凤凰寨。

宗科乡加斯满村


日斯满巴碉房是一处典型的藏族传统民居碉房,背山面水,坐西向东,依山势而建。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布局为长方形。碉房共分九层,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层起层层靠内收成台,如阶梯拾级而上。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十分精美壮观。


碉房底层是牲畜圈,二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三四层为寝室,五层为佛经堂,六层以上为杂物库房。自二层起各层均置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三四层还建有木质吊脚楼厕所,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一扇大窗户和若干小窗孔,作通风或瞭望之用。日斯满巴碉房是四川省乃至全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反映了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高超的审美水平,堪称藏民族建筑艺术宝库里一颗明珠。


而该地民居则建在日斯满巴碉房的四周,为三四层的石木结构,有的临路临河,有的傍山偎翠,特色鲜明,犹如灿烂的山花,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壤塘民居体现了壤塘人民的智慧,是壤巴拉文化灵魂的载体,也表达着壤塘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下,以文化立名的壤塘将这里独具特色的民居打造成亮眼的名片,让其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志中阿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