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非遗传承“小平台” 成就乡村振兴“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1-07-30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本网讯(克么磋)壤塘自古就是多元民族交汇流通的人文走廊,安多、嘉绒、康巴,多族群各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在这里互动交融,形成壤塘县唐卡、藏戏、梵音古乐、藏香、藏医、石刻等数量众多、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交通偏远闭塞、地貌复杂多变,壤塘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局限,当地大多只能以发展农牧业为生。

2010年,四川省人大代表、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嘉阳乐住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壤巴拉非遗传习所”。来非遗传习所学习的学员们,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群众。

“我来传习所已经6年了,还有两年就要毕业。”中壤塘镇壤塘村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唐卡传习所学院尕旦拉姆从2015年就在这里免费学习技艺,每月有300元的补贴。经过6年的文化知识和唐卡画技学习后,尕旦拉姆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唐卡创作。从一名没上过学的农村孩子,到成为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唐卡传承人,尕旦拉姆的转变也是壤塘将非遗文化“小平台”变成实施乡村振兴“大舞台”的缩影。

壤塘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利用富集的文化资源,分步实施,找准壤塘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优势,探索出“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和“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摸索出了“壤塘做法”。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办47个非遗传习所,建立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在上海、深圳建立“飞地”传习基地18个。促进了30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带动了众多的贫困户孩子就业创业,年产值累计实现近2000万元。富集的文化资源使壤塘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如今,不少藏族青年在学得技艺后陆续回到壤塘,成为当地艺术与文创产业的中坚力量。这批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仅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承载藏地艺术技艺、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县乡村振兴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