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文化原乡”壤塘:在守正创新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5-06-19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穿行国道317线,一头扎进高山峡谷。一路上,入眼的是壮美山川,穿越的是五彩斑斓的文化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国道317线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之一。

素有“文化原乡福地壤塘”美誉的壤塘县就位于国道317线上。壤塘县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位于阿坝州西部,是嘉绒、安多、康巴3个藏族支系的聚集地。这个总人口4万多人的偏远高原小城,文化资源丰富,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中国传统村落5个,定位为“非遗传承焕新和民族手工艺发展中心”。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壤塘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非遗为抓手,坚定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通过不断鼎故革新、守正创新,着力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让非遗“走出去”、文旅产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逐步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县战略支柱性产业。

做好“非遗+”文章,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实现年均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带动当地3000余名农牧民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在这里,非遗传承人实现从“牧人”到“门人”到“艺人”再到“匠人”的人生转变,非遗产品实现从“作品”到“商品”到“艺术品”再到“收藏品”的价值提升。

更多的好消息传来。2022年,壤塘县与清华大学签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实践示范区合作协议;2023年,壤塘县入围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这既是壤塘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的行动自觉,也是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壤塘,在藏语中意为“财神的坝子”。“财富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当地干部群众认为,这些年依托非遗传习创业园,壤塘把无形的民族民间文化转化成有形的财富,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的坝子”。

孜孜以求,非遗代代传承

在壤塘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90后”唐卡传承人央迫席地而坐,右手握起一支尖细毛笔,在颜料盘里蘸取一点青色,小心翼翼地在唐卡上点染一朵云的光泽。

千年技艺,更需匠心传承。壤塘文化丰富多彩,既有红色文化,也有民族文化、民间文化。这些文化凝结着世代壤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经岁月洗涤,呈现出独具特色、个性鲜明、活力十足的文化形态。

为重拾民间技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2010年,壤塘创办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不少藏族青年在这里学习觉囊唐卡绘画技艺。然而,学会唐卡绘画技艺并非易事,首先得先学两年素描,再学两年上色,平均学习六七年才能上手。20多岁的藏族女孩班罗是上壤塘乡雪木达村村民,家里世代以放牧、采药为生。通过学习觉囊唐卡绘画技艺,她成为全县第一批工艺美术师之一。

壤塘县出台《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规范化建设意见》,连续召开文化发展大会,谋划非遗传承保护。随后,藏医药、藏香、藏纸、堆绣、藏族传统服饰等46个非遗传习所相继建立。

不图快也不贪多,壤塘县相关负责人划出发展“红线”:非遗传习所必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摒弃过度商业化,保留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注重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对考核不合格的非遗传习所进行摘牌处理。

对于壤塘县壤巴拉时轮藏医药(药浴)传习所负责人扎西娜姆而言,非遗传习所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些年,她带领近60位学员创业,实现创收600余万元,获得第26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016年,壤塘在上海建起首个飞地非遗传习基地,此后又拓展到深圳、杭州等地,共建起23个飞地非遗传习基地。

“目前我们已有1200余名学员,培育了174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园长桑州说,非遗传习所旨在探索“非遗+”模式,通过“建立飞地+外出展演+创新融合”的方式,不断促进文化交流。

有专家这样评价,通过本土文化孕育和打造年轻团队,给地方带来内生发展动力,与外界建立良性互动模式,壤塘县的非遗传习所是一个难得的案例。

开放融合,文创出海出圈

今年4月,第二届“文化原乡福地壤塘”2025北京行活动举行。在北海公园,壤塘县带着500余种工艺美术品、文创产品精彩亮相,广受关注。其中,《千手千眼观音》瓷板画等展品,与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瓷器高度相似。

景德镇位于江西,壤塘位于川西北高原,两地的传统技艺是如何碰撞到一起的?

原来,早在2021年7月,壤塘就把飞地非遗传习基地建到景德镇,为手工艺人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壤塘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让嘉就是受益者之一。

“传统的唐卡容易掉色,不易保存。”才让嘉说,瓷板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让两种传统技艺相结合,才让嘉和10余位唐卡画师在景德镇潜心钻研3年,成功将矿物颜料与高温瓷绘工艺相结合,创作出融合唐卡绘画技艺的瓷板画。

除了瓷板画可用于家居装饰外,才让嘉等手工艺人还在进行更多的探索,“我们把寓意吉祥的非遗图案绘在日常使用的杯具、器皿等物品上,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目前,这些文创产品已获得市场认可。”

壤塘还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帮助学员学习宋画、敦煌壁画、影视等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创作视野。

与此同时,壤塘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文创活动、举办非遗展,扩大壤塘非遗的“朋友圈”和影响力。今年4月,壤塘携20余种文创产品亮相“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凭借古老的配方、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参展商的关注。

2014年以来,壤巴拉非遗艺术展已先后走进成都、温州、上海、杭州、北京、澳门以及东京、巴黎等城市,向世界展示非遗保护成果,讲述非遗“中国故事”。2021年,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在日本公映,成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成功案例。

“非遗焕新”需深化文化交流互鉴,开放融合尤为重要。

这段时间,壤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索朗卓玛非常高兴,她亲手烧制的藏陶工艺品在上海很抢手。“这两年,我们去江西景德镇学习陶艺,将唐卡绘画和景德镇陶艺创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陶文创产品。”她说。

守正创新,兼容并蓄,更多的融合在推进。壤塘尝试将非遗与数字文化、音乐、手工艺、创意设计等不同板块融合,衍生出宋画唐卡、藏式陶瓷等16个产业。“文化+产品”出海出圈,藏陶、藏香、牦牛毛手包等一批非遗产品在深圳等大城市广受欢迎;“文化+科技”打破次元壁,《喜一》《格萨尔王》等动漫作品散发出独特魅力与价值;“文化+美妆”创新产业模式,“阿如藏”等品牌为非遗传播注入新的力量。

示范探索,文旅相加相融

非遗是壤塘文旅产业发展的最大“富矿”。然而,壤塘文旅产业基础薄弱,吸附能力不强,如何以非遗激活文旅产业“一池春水”?壤塘借力阿坝州藏羌文化走廊,编制完成文化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多元文化的“大观园”,并逐步形成系统、整体的“文化产业带”,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非遗传习所,壤塘整合各类资金1.2亿元,建起集技艺传承、产品研发、文创展示为一体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阿坝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孵化器”。

“游客在这里可体验清洗、除草、熬煮、打浆、晒纸、打磨等全流程造纸工序,还能感受唐卡、藏毯、藏香等制作工艺。”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游客沉浸式体验壤塘非遗的需求,前期探索开设的小规模“非遗体验班”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将正式开发这条贯穿3个乡镇、串联3个不同非遗主题的研学游线路,打开旅游市场新空间。

壤塘县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壤塘正在做研究规划,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大力实施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把中壤塘镇打造成全县文旅融合示范中心,承接过境游,做优体验游。

如今,壤塘正以文化创新之力,让文旅产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非遗“走出去”,实现强强联合。2021年,以壤塘藏浴SPA馆、藏毯、藏纸、藏香为代表的4家非遗体验店在九寨沟鲁能小镇开业。其中,藏毯门店单店月营业额超3万元。

发力节庆活动,让游客成为“留客”。壤塘连续多年举办壤巴拉节,着力把壤巴拉节打造成知名民俗节日,以吸引更多游客,实现从“览客”到“游客”再到“留客”。2024年,壤塘县接待游客突破62万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旅游收入超45000万元,同比增长9%。

非遗“软实力”变发展“硬支撑”,“文化原乡福地壤塘”未来可期。(四川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